发布日期:2024-08-02 15:48 点击次数:184
五毒月,又称为“恶月”,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对农历五月的一种特殊称谓,这一称呼源自于古代民间习俗与中医养生理念。
这个时期恰逢雨季渐渐到来,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,空气潮湿,流通不畅,湿热之邪较盛。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,就会出现人体代谢受阻、气血欠畅、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。
此时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,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。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,喝雄黄酒,泡艾草浴以达到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五毒月最容易中什么“毒”?
1、水分散失,梗塞风险增大
农历五月的到来,气温逐渐升高,高温环境下,人体通过出汗散热,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,这会导致“津液亏虚”。
解毒方法:增加饮水量,尤其是在早晚饮用温开水,保持心情平和,避免过度劳累,成为对抗这一“毒”的关键。
2、脾胃虚弱,腹泻频发
五毒月,阳气外展,人体表面活跃,相对内部则易呈现虚寒状态,脾胃作为中焦核心,首当其冲受到影响。此时,人们易出现脾胃功能下降,表现为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
解毒方法:避免食用冰冷食物,保证三餐规律,不吃剩饭剩菜,减少肠胃负担,是保护脾胃,避免“中毒”的有效方法。
3、肠中积热,湿热困扰
夏季烧烤、辛辣饮食的盛行,加上天气炎热,使得不少人肠中积热,引发便秘问题。这不仅影响排便,还会导致人容易起痤疮、湿疹、口臭、口干、口苦、失眠等。
解毒方法:调节饮食结构,多吃蔬菜水果,补充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蠕动,同时控制肉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,是缓解肠热、预防便秘的有效策略。
4、情志波动,精气损耗
夏季对人体的消耗很大,高温不仅考验着人的生理,也考验着心理。情绪波动、纵欲过度都会加剧身体的消耗,特别是心脏负担加重,对于中老年人而言,更是潜在的健康威胁。
解毒方法:农历五月期间,适度控制欲望,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,避免过度劳累,是保护精气、维护身心平衡的重要措施。
重点防脾胃寒湿之毒
《伤寒论》作为中医经典著作,其观点强调了此时人体阳气外散,内部(特别是脾胃)则相对虚冷,需要格外注意调养!所以农历五月“病邪丛生”,我们更应该注意膳食结构,以五谷饮食养生。
1、清淡利湿
选择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绿叶蔬菜、瓜果(西瓜、黄瓜、冬瓜等)。
2、增加苦味食物
中医认为苦味入心,能清热解毒。适量食用苦瓜、芥蓝、莲子芯等苦味食物。
3、补充津液
由于气温高,出汗多,易导致津液亏损,应多喝水或者饮用淡盐水、菊花茶、绿茶等。
4、健脾养胃
湿热之气易伤脾胃,可食用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仁、扁豆、芡实等。
除了膳食调养,还可以借助传统中医养生手法温通生阳,如:
1、药浴、泡脚:农历五月艾草旺盛,药性最强,可以使用艾叶、菖蒲等草药煮水泡脚或药浴,能够帮助驱寒湿、温经络,缓解疲劳,改善睡眠质量。
2、艾灸、拔罐、刮痧:利用这些传统中医手段,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毒素的排出,增强体质。特别是此时艾灸肚脐(神阙穴)、足三里等穴位,能够温补阳气,提高免疫力,胜过进补大药。大夫药艾,陈年黄金绒,温而不燥,更适合夏季艾灸,温里通透,不上火。
农历五月气温升高、湿度增大,自然界中病菌、蚊虫开始活跃,人体也容易受到湿邪、热邪的侵扰,故“病邪丛生”,人体容易中“毒”。学会防毒,未病先防,才能不病而安。
图文源自公众号“道家生活道”
明伦书院——“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”
如果喜欢此文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,请点亮下方【在看】
人体农历脾胃中医五毒月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